化学工业与工程
 首页 |  在线投稿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伦理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化学工业与工程
 
在线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论文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9年 26卷 4期
刊出日期 2009-07-15

论文
283 杨言言;郝晓刚;张忠林;马旭莉;刘世斌;
三维膜电极电控离子分离过程离子扩散特性研究
通过阴极电沉积法在石墨芯基体上制备铁氰化镍(NiHCF)薄膜,然后组装为多排石墨芯(MRGC)膜电极系统于1mol/LKNO3溶液中测定其循环伏安(CV)曲线。重点考察了不同电极厚度与间距的MRGC基体NiHCF膜电极CV图的阴阳极峰电位分离情况,以及不同扫描速度下膜电极系统的CV图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三维MRGC膜电极系统内部离子扩散影响,CV图的峰电位将发生偏移。随着石墨芯间距的增加电极内离子扩散阻力降低,导致CV图阴阳极峰电位差ΔEp将减小;固定石墨芯间距而增加电极厚度时电极内离子扩散阻力增加使ΔEp也随之增加;随着扫描速度的增加内扩散的影响加剧导致ΔEp增加。因此循环伏安图阴阳极峰电位的分离程度可用于三维膜电极内离子扩散的分析。
2009 Vol. 26 (4): 283-287 [摘要] ( 1802 ) [HTML 1KB] [ PDF 297KB] ( 2355 )
288 谭蔚;卓永;杨小刚;朱超;杨向涛;周普振;
表面活性剂对橡胶促进剂M脱水效果的影响
橡胶促进剂M酸化后,经固液分离后滤饼含水量仍高达约22%(质量分数),使得后续干燥耗能大。采用表面活性剂为添加助剂,通过试验考察了非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阴离子型的5种表面活性剂对橡胶促进剂M脱水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适宜表面活性剂。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可使滤饼含水量明显降低,并能使生产出的橡胶促进剂M符合质量要求。
2009 Vol. 26 (4): 288-291 [摘要] ( 3204 ) [HTML 1KB] [ PDF 237KB] ( 2035 )
292 吴蕾;任云霞;景文鹏;
神经降压素的固相合成工艺研究
神经降压素是由1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生物活性多肽,具有多重生理功能,且高活性、作用快速,可作为潜在的安定药、镇痛药和降压药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主要进行了神经降压素固相合成的工艺研究。以Fmoc保护的氨基酸为原料,Wang树脂为载体,按照神经降压素的氨基酸序列,从C端向N端进行合成。考察了缩合试剂、脱保护试剂、脱出树脂等条件对合成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工艺:以二氯甲烷(DCM)为反应溶剂,O-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四氟硼酸酯(TBTU)/1-羟基苯并三氮唑(HOBT)/N,N-二异丙基乙胺(DIEA)为缩合体系,采用(三氟乙酸(TFA)/H2O/甲基苯基硫醚(thioanisole)/Phenol/乙二硫醇(EDT)体系,体积比为82∶5∶5∶6∶2的下树脂条件,2倍过量保护氨基酸进行缩合反应,反应时间为3h。反应结果使神经降压素粗品的收率达61.8%,纯度达46%。
2009 Vol. 26 (4): 292-297 [摘要] ( 1851 ) [HTML 1KB] [ PDF 325KB] ( 3019 )
297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开始收录《化学工业与工程》
2009 Vol. 26 (4): 297-297 [摘要] ( 1512 ) [HTML 1KB] [ PDF 149KB] ( 1665 )
298 徐冬梅;丁宁;李坤坤;高军;
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酸钠的合成研究
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亚硫酸氢钠同时作链转移剂合成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丙烯酸钠。研究了单体、引发剂及连转移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75℃、单体用量25%~30%(质量分数,下同)、引发剂用量0.40%~0.60%、链转移剂用量4.0%~5.0%、反应时间6.0h时,可制得聚丙烯酸钠的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在2000~3000之间,单体转化率为95%以上。
2009 Vol. 26 (4): 298-302 [摘要] ( 1955 ) [HTML 1KB] [ PDF 292KB] ( 3054 )
303 吴刚强;郎中敏;
富氢中CO选择氧化CuO-CeO_2催化剂性能的研究
用质量分数为20%的草酸溶液沸煮处理80~100目的堇青石载体,考察了酸处理时间对载体失重率、机械强度和比表面积的影响。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在处理后的载体上负载CuO-CeO2活性组分制得催化剂,利用色谱流动反应法进行了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用草酸处理2h的堇青石载体上负载质量分数为15%CuO-CeO2制得的催化剂对CO氧化保持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2009 Vol. 26 (4): 303-307 [摘要] ( 2437 ) [HTML 1KB] [ PDF 275KB] ( 2249 )
308 李剑;刘立超;杨丽娜;
几种沸石分子筛催化合成ETBE的研究
以乙醇和叔丁醇为原料,Hβ沸石、HY、HUSY、HZSM-5及D-06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合成乙基叔丁基醚(ETBE)。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对比试验,得到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顺序为:Hβ沸石>HY>HUSY>HZSM-5。同时考察了HY和Hβ沸石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Hβ沸石催化剂的稳定性更好,稳定使用时间达175h。
2009 Vol. 26 (4): 308-310 [摘要] ( 2125 ) [HTML 1KB] [ PDF 128KB] ( 2465 )
311 罗磊;李志光;李琼;涂飞跃;
不同离子掺杂TiO_2薄膜及光催化活性研究
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掺杂Fe3+、Cu2+、Zn2+、Ce3+和La3+5种不同离子的纳米级TiO2薄膜,使用TiO2薄膜对亚甲基蓝溶液进行光催化试验。研究表明,在5种掺杂离子中,其La3+的掺杂效果最好,当La3+的适宜含量为1.8%(质量分数)时,掺杂与未掺杂的XRD图谱基本一致;掺入La3+离子使得TiO2的晶粒变小,可抑制晶相向金红石相转变;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TiO2晶粒逐渐变大,温度为700℃时,其粒径为27.6nm,TiO2为混合晶型(锐钛矿型和金红石型),其活性最高。
2009 Vol. 26 (4): 311-315 [摘要] ( 3331 ) [HTML 1KB] [ PDF 304KB] ( 2443 )
316 张同旺;侯拴弟;
石油酸催化转化过程的研究
随着原油供应劣质化的日趋严重,加工高酸原油对于改善当前的能源形势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自制催化剂、以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为评价装置,考察了反应温度、空速和催化剂种类对脱酸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酸种类的脱酸效果。在各反应温度下,浸镁的ML-16B催化剂的脱酸效果均优于石英砂,且脱酸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增加的趋势变弱,而石英砂只有在较高温度时才具有一定的脱酸率,这表明浸镁的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脱酸效果。随重时空速降低,脱酸率先是快速增加,当空速低于18h-1时,空速对脱酸率的影响很少;比较不同种类催化剂的脱酸效果可以发现,浸镁的催化剂和碱性基质的催化剂具有较好的脱酸效果;比较不同酸种类的脱酸效果,由于催化剂具有一定的孔道结构,且部分活性中心位于催化剂孔道内,而碳链越长,扩散阻力越大,使得脱酸率随碳链的增加而降低。
2009 Vol. 26 (4): 316-320 [摘要] ( 1653 ) [HTML 1KB] [ PDF 276KB] ( 2058 )
321 张林森;王力臻;李振亚;王为;
Ni/CB析氢电极的制备工艺研究
采用压膜的方法制备多孔Ni/CB析氢膜电极,研究析氢电极的制备工艺对电极性能的影响。通过电子扫描电镜(SEM),阴极极化曲线研究了聚四氟乙烯(PTFE)和乙炔黑含量,以及集流体对析氢电极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TFE的含量、乙炔黑的含量及集流体的目数等工艺参数对Ni/CB多孔析氢膜电极的析氢催化活性有显著的影响。
2009 Vol. 26 (4): 321-325 [摘要] ( 1694 ) [HTML 1KB] [ PDF 303KB] ( 2180 )
326 李延勋;刘国际;王莹;雒廷亮;
多胺混合物分离提纯工艺研究
对己二腈催化加氢生产己二胺过程中的产物二次分离后产生的多胺混合物(工业残液)进行了分离提纯工艺研究。根据多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化性质的差异,确定了减压精馏和冷却结晶相结合的工艺路线,并通过试验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分离得到丁二胺、环己二胺和己二胺单体,摩尔分数可达:0.75、0.91和0.91,收率分别为:95.5%、87%和80%。
2009 Vol. 26 (4): 326-330 [摘要] ( 1888 ) [HTML 1KB] [ PDF 236KB] ( 2478 )
331 徐畅;许松林;郭凯;林涛;
椰子醛合成过程传热性能的CFD模拟研究
椰子醛合成反应中反应物的流体力学性质尤其是传热性能是影响合成收率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实际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6.2对椰子醛合成过程中反应器内液体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通过建立反应器的二维物理模型,对比了两种k-ε湍动模型即Standard模型和Realizable模型的模拟结果,发现虽然在收敛性能方面,前者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后者在模拟弯曲壁面处的温度场时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将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同试验值进行了比较,发现两模型在近壁区的模拟均可较准确的反应实际情况,而在中心区则出现了偏差。最后,对二维物理模型进行了改进,获得了更好的模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CFD方法可以有效的模拟出反应器内温度的分布状况,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方法性的指导。
2009 Vol. 26 (4): 331-337 [摘要] ( 2533 ) [HTML 1KB] [ PDF 382KB] ( 2240 )
338 俞联梦;唐耀;刘娟红;刘锦超;
液态甲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温度为298、550和950K,密度为0.78g/cm3的液态甲醇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研究发现,随着温度的增加,甲醇体系的径向分布函数的峰位整体左移,第一峰峰值下降,峰谷上升;自扩散系数随温度增加而增大。
2009 Vol. 26 (4): 338-341 [摘要] ( 3482 ) [HTML 1KB] [ PDF 202KB] ( 2136 )
342 秦海洋;黄雪莉;李永霞;
萃取精馏过程中萃取剂选择及萃取条件研究
采用改进的UNIFAC模型,借助于MATLAB计算软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用于萃取精馏过程中萃取剂的选择、萃取性能的考察以及萃取条件的影响研究。通过对甲醇-乙酸甲酯共沸体系在不同萃取剂和不同萃取条件下相对挥发度的计算,选择出适宜的萃取剂,并讨论了温度和溶剂比对相对挥发度的影响。
2009 Vol. 26 (4): 342-346 [摘要] ( 1954 ) [HTML 1KB] [ PDF 269KB] ( 3376 )
347 丛玉凤;于洪波;廖克俭;孙凤娇;张玲;
引发剂用量对改性C_5石油树脂性能的影响
以马来酸酐为改性剂、过氧化二异丙苯为引发剂对C5石油树脂进行改性。考察引发剂用量对C5石油树脂软化点、外观和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马来酸酐)/m(C5石油树脂)]为0.09时,m(引发剂)/m(C石油树脂)为0.10时为宜。
2009 Vol. 26 (4): 347-349 [摘要] ( 2548 ) [HTML 1KB] [ PDF 131KB] ( 2422 )
350 浮爱青;谌伦建;杨洁;朱振忠;
小麦与玉米秸秆的热解过程及其动力学分析
采用热分析仪,通过研究在氮气气氛下,升温速率分别为20、40、60和80℃/min时小麦和玉米秸秆的热解过程得出:小麦和玉米秸秆的热解过程可以分为预热解、快速热解和慢速热解三个阶段;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热解最大速率增加,其对应的温度向高温区移动,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增大,动力学拟合直线的相关系数降低。
2009 Vol. 26 (4): 350-353 [摘要] ( 1853 ) [HTML 1KB] [ PDF 186KB] ( 2782 )
354 胡章;李思东;
配体在Ullmann化学中的应用
Ullmann型偶联反应是现代有机合成的最重要工具之一,通常用于制备从简单到复杂广范围的分子靶标化合物。在过去几十年中,对经典Ullmann化学的改进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新配体的引入具有重大发现意义,取得显著成就。其文重点论述铜介导偶联反应中一些新配体的最近开发与应用,并对Ullmann化学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2009 Vol. 26 (4): 354-360 [摘要] ( 1905 ) [HTML 1KB] [ PDF 372KB] ( 2556 )
361 陈微;王宝辉;张秋实;吴红军;刘威;刘佳刚;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基压裂液的研究与分析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基压裂液(VES压裂液)作为环保压裂液在国内外油田的应用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储层无污染,且能提高充填层导流能力。论述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基压裂液的体系组成、主要特点和压裂机理。该压裂液及剪切稳定性、零伤害性、自动破胶性和低滤失性于一体,在油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纳米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了VES压裂液体系,使该压裂液也适应于干气气藏。介绍了VES压裂液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其应用的优越性和存在的不足。
2009 Vol. 26 (4): 361-365 [摘要] ( 4371 ) [HTML 1KB] [ PDF 316KB] ( 3051 )
366 李东胜;崔苗苗;刘洁;
石油中卟啉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原油中卟啉化合物的结构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讨论了镍和矾在原油中的存在形态,以及对石油后续加工造成的危害。阐述了石油中镍和矾的脱除方法。
2009 Vol. 26 (4): 366-370 [摘要] ( 1912 ) [HTML 1KB] [ PDF 328KB] ( 3100 )
370
本刊对插图绘制的要求
2009 Vol. 26 (4): 370-370 [摘要] ( 1324 ) [HTML 1KB] [ PDF 151KB] ( 1556 )
371 陈晓佩;胡小玲;管萍;
微胶囊用于电泳显示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电泳显示微胶囊的构成及常用制备方法(原位聚合法、界面聚合法及复凝聚法)。论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电泳显示方面微胶囊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微胶囊技术的前景。
2009 Vol. 26 (4): 371-376 [摘要] ( 2057 ) [HTML 1KB] [ PDF 401KB] ( 2082 )
376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第七届学术会议
2009 Vol. 26 (4): 376-376 [摘要] ( 1331 ) [HTML 1KB] [ PDF 149KB] ( 1634 )
377
《化学工业与工程》征稿简则
2009 Vol. 26 (4): 377-377 [摘要] ( 1257 ) [HTML 1KB] [ PDF 150KB] ( 1502 )
版权所有 © 化学工业与工程编辑部
地址:天津市海河教育园雅观路135号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50A305,邮政编码:300350
电话:022-27406054   E-mail:hgbjb@t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