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化学工业与工程
首页
|
在线投稿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伦理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化学工业与工程
在线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论文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8年 25卷 2期
刊出日期 2008-03-15
论文
95
王倩;马智;
硫化La_(1-x)Sr_xCoO_3的电性能和CO催化还原SO_2性能
对催化剂La1-xSrxCoO3(x=0.0~0.3)硫化后的结构、电性能和CO还原SO2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硫化La1-xSrxCoO3为P型导体,在反应气氛下结构为La0.8Sr0.2CoO3催化剂对SO2的吸附量较大,其催化活性较高,而La0.7Sr0.3CoO3对SO2的吸附量较小,催化活性也相对较低,催化剂对SO2的吸附量与催化活性存在对应的关系。
2008 Vol. 25 (2): 95-97 [
摘要
] (
2383
) [
HTML
1KB] [
PDF
353KB] (
2561
)
98
柳士鑫;赵林;谭欣;张睿;
N修饰纳米TiO_2可见光催化降解氮氧化物
为了充分利用可见光催化转化氮氧化物,采用碳酸铵作为N源,用浸渍的方法制备了掺N的纳米TiO2。XRD分析结果表明,修饰和煅烧过程没有改变TiO2的晶型;由X光电子能谱(XPS)可得,N在TiO2晶格中形成N—Ti—O键;催化剂的UV-Vis漫反射光谱显示,N修饰TiO2催化剂的吸收光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红移,在可见光区有一定的吸收。N修饰TiO2催化在蓝光照射下对NO2有一定的转化。合适的N修饰量和煅烧温度对修饰过程非常重要,m[(NH4)2CO3]/m(TiO2)为0.20的混合物在600℃下煅烧1.0 h的催化剂在可见光下转化NO2的活性最高。
2008 Vol. 25 (2): 98-103 [
摘要
] (
2869
) [
HTML
1KB] [
PDF
236KB] (
3359
)
104
孙明;谭欣;赵林;
磁载光催化剂TiO_2/SiO_2/Fe_3O_4的制备及其性能
以微米级Fe3O4作为载体,用一种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得TiO2/SiO2/Fe3O4包覆型光催化剂。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镜(TEM)分别对该催化剂的磁性能、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对Cr6+水溶液的光催化还原对其催化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TiO2/SiO2/Fe3O4是由中间层SiO2和外壳TiO2组成的双层包覆粒子,通过与未包覆SiO2粒子TiO2/Fe3O4的比较,可知采用此种溶胶-凝胶过程制得的TiO2/SiO2/Fe3O4具有较好的磁性能和较高的光催化还原活性。
2008 Vol. 25 (2): 104-106 [
摘要
] (
3155
) [
HTML
1KB] [
PDF
263KB] (
2774
)
107
马家玉;王存文;王为国;陈苏芳;张俊锋;
填料对水平管中甲醇植物油混合过程的影响
甲醇与植物油的混合状况与其相应的生物柴油的制备密切相关,研究了填料对水平管中甲醇植物油混合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填料的加入,促进了两相的混合,其中金属填料最有利于促进两相的混合,陶瓷填料次之,塑料填料最差;有预混合器的混合效果好于无预混合器的,T型预混合器的混合效果优于Y型预混合器;甲醇和植物油摩尔比值越大,越不利于两相的混合。研究结果对生物柴油的连续化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8 Vol. 25 (2): 107-111 [
摘要
] (
1937
) [
HTML
1KB] [
PDF
242KB] (
2424
)
112
胡仲才;尹东学;何翠英;马新宾;李振花;
亚硝酸乙酯再生新工艺
用滴流床反应器代替原有的鼓泡塔式反应器,进行亚硝酸乙酯(简称亚酯)再生试验研究,采用惰性瓷环和分子筛为填充介质,考察了工艺条件,如原料气进气方式、反应温度和NO/O2体积比对O2转化率的影响。试验发现填充介质采用碗状瓷环为最佳,适宜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范围在40~60℃之间,NO/O2的摩尔比为6∶1,惰性气体N2的体积分数为50%。
2008 Vol. 25 (2): 112-115 [
摘要
] (
1832
) [
HTML
1KB] [
PDF
265KB] (
2797
)
116
张登峰;曾向东;鹿雯;张志勇;王盼盼;杨丽莉;
热改性活性炭纤维对甲苯的吸附和分形分析
在氮气气氛中,N2的流量为100 mL/min,分别在450℃和950℃并均加热30 min制备了活性炭纤维的热改性样品,分别改性样品记为ACF1和ACF2。分别考察了未改性样品ACF0和改性样品ACF1及ACF2对低浓度甲苯的吸附等温线。基于甲苯吸附等温线,利用Mandelbrot分形理论对3种ACF样品进行了分形维数(Df)的分析,计算得到3种ACF样品的Df值分别为Df,0=2.542 5,Df,1=2.569 2,Df,2=2.573 4,从分形理论角度解释了热改性改善ACF吸附性能的原因。最后通过对ACF样品的表征数据验证了试验结果和ACF结构分形分析的正确性。
2008 Vol. 25 (2): 116-120 [
摘要
] (
2075
) [
HTML
1KB] [
PDF
192KB] (
2866
)
121
马少娜;贾青竹;刘康;王昶;马沛生;
pH值对苯甲酸类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影响
苯甲酸类化合物是自然水体中的常见有机污染物,属于有机酸。为了考察水相的pH值对该类化合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影响,采用摇瓶法测定了苯甲酸、邻氯基苯甲酸、间硝基苯甲酸和对甲基苯甲酸在不同pH值下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测定结果表明,4种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且pH值在3~5范围内变化显著。
2008 Vol. 25 (2): 121-124 [
摘要
] (
2154
) [
HTML
1KB] [
PDF
251KB] (
3358
)
125
白鹏;吴军;李晓峰;王超;郭宏杰;
周期性液相交换全回流间歇精馏塔串联操作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间歇精馏塔串联系统及其操作方法,分别以两塔液相周期性交换和三塔液相周期性交换为操作单元。为了验证该操作单元的可行性,以体积比为1∶1的乙醇-异丙醇和乙苯-对二甲苯为研究对象。试验结果表明,两塔操作,能达到两个塔直接串联的理论板数所达到的分离效果;三塔操作,能达到三个塔直接串联的理论板数所达到的分离效果。表明周期性液相交换的塔串联的操作方式能获得相应塔数的理论板数叠加的分离效率,同时系统总压降只等于单塔压降值。
2008 Vol. 25 (2): 125-128 [
摘要
] (
2030
) [
HTML
1KB] [
PDF
143KB] (
2753
)
129
李侠;尹秋响;胡杨;王静康;
L-丝氨酸在水溶液中的假多晶型行为
采用激光法测定了L-丝氨酸在水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L-丝氨酸无水合晶体与水合晶体的晶型转变温度为309.14 K,高于此温度时,无水物晶体是稳定的,低于此温度时,水合物晶体是稳定的。利用PVM和FBRM对L-丝氨酸水溶液的冷却结晶过程和晶型转变现象进行的实时监测表明,在高温区析出的是棒状无水合L-丝氨酸晶体,当冷却至晶型转变温度以下时,棒状晶体逐渐转变为六角片状的水合晶体。该转变行为主要与在低温下L-丝氨酸和水分子的氢键作用而形成水合晶体有关。
2008 Vol. 25 (2): 129-133 [
摘要
] (
2386
) [
HTML
1KB] [
PDF
345KB] (
2640
)
134
王晓静;董智群;唐明军;贾海燕;
射流搅拌器流体力学行为及结构优化
通过考察工艺操作所需要的流场,并运用射流卷吸原理,确定了光催化反应器的釜体和射流式搅拌器的结构形式。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优化方案的模拟,显示了模拟结果并进行了分析,从而证明了本文设计的三维射流式搅拌器结构形式切实可行,尺寸参数完全合理。通过工业生产验证,反应除砷效率较实验室中有明显提高。
2008 Vol. 25 (2): 134-137 [
摘要
] (
2089
) [
HTML
1KB] [
PDF
434KB] (
2610
)
138
夏柳荫;孙永利;田庆玲;李鑫钢;
混合固定化耐受菌共代谢降解五氯苯酚
检测了细菌KTY17、UBA48、AY770和AY047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五氯苯酚(PCP)的耐受能力,采用混合固定化细菌的方法对PCP进行了生物降解,讨论了共基质分别为不同浓度的葡萄糖、丙三醇、苯酚、和丁二酸时,混合固定化细菌对PCP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中包埋UBA48、AY770和AY047这3种细菌的固定化颗粒对PCP降解效果最好,共代谢降解过程中共基质对PCP的降解影响较大,葡萄糖和丁二酸对PCP的降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苯酚对PCP降解的影响与它的质量浓度有关,丙三醇对PCP的降解起到抑制作用,并随着质量浓度增大抑制明显。
2008 Vol. 25 (2): 138-142 [
摘要
] (
2736
) [
HTML
1KB] [
PDF
311KB] (
2680
)
143
张虹;刘宗章;张敏华;
Ru/C催化氢解山梨醇制备C_2~C_3多元醇
C2~C3多元醇如乙二醇、丙二醇和丙三醇等通常为石油的下游产品。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由山梨醇等可再生资源经催化氢解制备这些小分子醇受到人们的关注。采用山利醇和催化剂Ru/C制备多元醇,并通过活性评价以及TPR、XRD等表征手段确定了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其产物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和丙三醇的选择性分别为28.86%、24.25%、10.97%和9.15%。
2008 Vol. 25 (2): 143-145 [
摘要
] (
1883
) [
HTML
1KB] [
PDF
223KB] (
2801
)
146
魏静娜;朱宏吉;林强;
纤维素酶和超声辅助提取玉米须多糖
采用纤维素酶及酶解后超声辅助提取玉米须多糖。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玉米须多糖的酶法提取工艺,并研究超声处理对于酶法提取玉米须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方法进行玉米须多糖提取的适宜条件是:纤维素酶用量5%(以玉米须质量计),酶解温度50℃,水浴振荡170 min;再经超声处理5 min后,总糖得率可提高35.52%。
2008 Vol. 25 (2): 146-149 [
摘要
] (
2402
) [
HTML
1KB] [
PDF
223KB] (
2663
)
150
冀延治;王少波;王斌;
碳电极在电解制备三氟化氮生产中的应用
为提高电极的应用时间、提高电解槽的电流效率、降低镍对电解质的污染和降低生产成本,将现行制备三氟化氮(NF3)的阳极材料由镍换为碳。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碳电极制备NF3的工艺参数,通过对比不同碳电极之间的差异,得到了制备NF3所需要的碳电极的特征。
2008 Vol. 25 (2): 150-153 [
摘要
] (
1747
) [
HTML
1KB] [
PDF
271KB] (
3443
)
154
温雅;胡仰栋;单廷亮;
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中分离工艺的改进
对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中尾气分离工艺进行了改进。应用Aspen plus软件,利用精馏、吸收和吸附等不同分离方法进行组合,确定了尾气的分离序列,得到了操作条件温和的4个流程方案。用温焓图进一步分析各流程方案,发现各流程进行热匹配的意义不大,但分离过程所需的冷凝温度为250 K,易于实现。通过对比流程设备、吸收剂加入量、主要设备的操作压力、需公用工程加热与冷却的负荷等参数,确定了尾气分离的最佳流程。该流程的操作条件温和,且分离效果较好。
2008 Vol. 25 (2): 154-159 [
摘要
] (
1855
) [
HTML
1KB] [
PDF
380KB] (
3212
)
160
董艳萍;董秀芹;张敏华;
高温高压水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对高温高压水的结构性质和扩散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临界和超临界条件下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比常温常压下明显减弱。水分子的几何构型随温度的升高呈现规律变化,键长逐渐减小,键角逐渐增大。通过分析超临界状态下水的径向分布函数看出,在一定压力下,径向分布函数峰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扩散系数的模拟结果与文献试验值吻合良好,相对偏差小于5%。
2008 Vol. 25 (2): 160-165 [
摘要
] (
2221
) [
HTML
1KB] [
PDF
482KB] (
3862
)
166
朱雨峰;谭蔚;聂清德;
换热器中翅片管固有频率的模拟计算分析
在传热过程中,由于翅片管可提高传热效率,已在换热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翅片管的固有频率计算一直采用近似的方法,影响了计算精度和使用。本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单跨和双跨翅片管模型,并通过模态计算分析得到了相应的固有频率以及振型,用有限元的方法验证了Blevins RD关于测定翅片管固有频率的试验数据。本研究提供了翅片管固有频率计算方法,为翅片管的选择和使用提供了依据。
2008 Vol. 25 (2): 166-170 [
摘要
] (
1907
) [
HTML
1KB] [
PDF
313KB] (
2505
)
171
蒲贵兵;甄卫东;孙可伟;
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的生态因子研究进展
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的生物脱氮技术,其实质是氨的氧化与亚硝氮的还原相偶联。从生态因子的角度出发,综述了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因子(生物因子及非实物因子)研究进展。并对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2008 Vol. 25 (2): 171-176 [
摘要
] (
4597
) [
HTML
1KB] [
PDF
187KB] (
2426
)
177
纪巍;王鉴;董群;张学佳;
阻燃剂在塑料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概述了塑料的燃烧机理和阻燃剂的分类及其作用机理,重点探讨了阻燃剂在塑料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塑料阻燃剂今后的发展趋势。
2008 Vol. 25 (2): 177-182 [
摘要
] (
8619
) [
HTML
1KB] [
PDF
327KB] (
5114
)
183
高善彬;董群;刘滨;阚伟;王洪亮;
预硫化加氢催化剂钝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预硫化催化剂经过钝化处理后,可有效抑制催化剂的自热和硫的脱离,便于催化剂的存储和运输。论述了预硫化加氢催化剂钝化类型和机理的研究,描述了气体钝化过程中,活性点、Mo和载体间相互作用和助剂等因素对钝化后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初步讨论了液体钝化过程的机理。
2008 Vol. 25 (2): 183-188 [
摘要
] (
4549
) [
HTML
1KB] [
PDF
196KB] (
2722
)
189
《化学工业与工程》来稿须知
2008 Vol. 25 (2): 189-189 [
摘要
] (
1281
) [
HTML
1KB] [
PDF
149KB] (
1640
)
版权所有 © 化学工业与工程编辑部
地址:天津市海河教育园雅观路135号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50A305,邮政编码:300350
电话:
022-27406054 E-mail:
hgbjb@tju.edu.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