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与工程
 首页 |  在线投稿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伦理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化学工业与工程
 
在线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论文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85年 2卷 3期
刊出日期 1985-07-15

论文
1 张建侯;袁继堂;
液相扩散——理论、预估及实测
本文内容以非电解质的二元液相扩散为主,分为四个部分:1.液相扩散的现象表达;2.液相扩散理论,包括流体动力扩散理论。绝对速度理论及其它理论;3.液相扩散系数的预估关联式,包括无限稀释时的关联、与浓度的关联和与温度的关联;4.液相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包括膜池法、光干涉法、放射性同位素法、核磁共振法和分散法等。
1985 Vol. 2 (3): 1-11 [摘要] ( 1622 ) [HTML 0KB] [ PDF 0KB] ( 7 )
11
天津市化工学会召开常务理事会
<正> 天津市化工学会于1985年7月24日在化工局304会议室召开了常务理事会。会议由理事长项伯鹏同志主持。其主要议题是: (1)总结上半年学会工作,研究下半年工作计划。 (2)传达、贯彻中国化工学会成都科普、学会工作会议精神。 (3)审批新会员。 (4)其它有关学会工作。常务理事会对上半年学会工作和下半年工作计划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上半年工作总结,对下半年工作计划提出了修改意见。会议认为今后学会工作要适应当
1985 Vol. 2 (3): 11-11 [摘要] ( 1393 ) [HTML 0KB] [ PDF 0KB] ( 6 )
12 魏百祥;
二转二吸硫磺制酸尾气的产生与治理
本文在物料衡算的基础上整理了硫磺制酸尾气中二氧化硫与硫酸烟雾相对含量与绝对含量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它们的影响因素与引起超标的原因。为了把尾气中的二氧化硫与硫酸烟雾控制在排放标准以内,本文从生产实践出发,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干燥热空气间接升温法是控制二氧化硫与硫酸烟雾排放量的有效方法,本文对此作了探讨,并给出了比较具体的工艺流程、设备、操作步骤与方法,供设计时参考。
1985 Vol. 2 (3): 12-20 [摘要] ( 1410 ) [HTML 0KB] [ PDF 0KB] ( 5 )
21 邹晋;邹仁鋆;
乙烷-丙烷混合裂解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乙烯选择性的影响
乙烷—丙烷混合裂解中乙烷与丙烷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乙烷对丙烷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以及丙烷对乙烷的促进和抑制作用,而乙烯选择性便是这些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之一,乙烯选择性既与乙烯生成速度有关,又与原料消耗速度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乙烷—丙烷混合裂解乙烯选择性存在负偏差,本文还对Froment等人处理这一问题的不妥之处作了分析和论证。
1985 Vol. 2 (3): 21-30 [摘要] ( 1439 ) [HTML 0KB] [ PDF 0KB] ( 6 )
31 顾文华;
凝胶化对硬质PVC管质量的影响
PVC树脂粉末在一定温度和剪切力作用下发生凝胶化是硬质PVC在挤出成型加工中的基本行为之一,凝胶程度和凝胶速度对硬质PVC管的质量控制,提高生产效率起着关键作用。实验结果表明,PVC的凝胶程度控制在60~70%之间,能够生产出综合性能最佳的高质量管子。PVC挤出成型期间发生的凝胶作用与其高温粘弹性密切相关。利用流变仪测定粘弹性,是迄今测定凝胶度的较理想方法。PVC的凝胶化不仅影响塑料制品的外观和物化性能,对加工能力也有很大影响。在PVC配合料中掺混高分子加工助剂ACR,能有效地促进PVC凝胶化,明显提高硬质PVC管的质量指标。
1985 Vol. 2 (3): 31-38 [摘要] ( 1911 ) [HTML 0KB] [ PDF 0KB] ( 7 )
38 N.Fujita;Y.Kumagai;Y.Shoji;H.Kubo;T.Maruyama;李长芮;郭雨东;
从重油生产烯烃——用焦炭流化床法使重石油馏分热裂解以生产乙烯和丙烯
<正> 大约30年以来,乙烷、丙烷、丁烷和石脑油等轻烃一直是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而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存在。从长远来看,轻烃的需要将不断增长,而重油则会充斥市场。这将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和加重环境保护的负担以及能源的多样化经营。轻烃的高价及其在供求方面不断扩大的差距,已引起人们对轻烃在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可用性,表示焦虑。因此,已考虑其它原料如原油或它的比较重的馏分作为烯烃生产的有前途的资源。利用比较重的油作为石油化学工业的原料生
1985 Vol. 2 (3): 38-48 [摘要] ( 1451 ) [HTML 0KB] [ PDF 0KB] ( 7 )
48 宫谷和夫;津留义信;宫寺博;孙培恩;杨成志;
煤、重油混合气化装置的操作研究
<正> 1.绪言 1974年起步的阳光计划是以21世纪为实用化目标的长远研究计划,在以研究主要条件的成果为基础,进入设备研究阶段时从1977年5月,电源开发公司就承接了综合生产。直至NEDO(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着手的1980年9月之间,进入了以太阳能、地热、煤和氢气等的各种工程的实用化阶段。即使在NEDO起步以后仍继续承接了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深层地热以及煤的高热量气化等的研究开发工作。煤,重油混合气化工程的开发是在阳光
1985 Vol. 2 (3): 48-52 [摘要] ( 1301 ) [HTML 0KB] [ PDF 0KB] ( 7 )
52 功力泰硕;杨成志;孙培恩;
燃料甲醇的生产和应用
<正> 一、唯一现实的代用液体燃料具有最佳性质燃料的甲醇,在生产技术上已经获得成功。其时价比包括税款在内的汽油价格还要便宜些,如果再能利用开采海外僻壤的未利用天然气资源并以超规模地大型生产而由超级油轮(Very larg Crude Carrier)输入时,其基本发热量也可获得比蒸馏油价廉。作为现实的代用燃料虽有煤炭与液化天然气(LNG)来担当,但因均非液体而难以代替汽车等用蒸馏油的用途。从而助长了
1985 Vol. 2 (3): 52-57 [摘要] ( 1313 ) [HTML 0KB] [ PDF 0KB] ( 6 )
58 河野正志;张又新;
新型沸石及其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正> 一、前言沸石尤其天然沸石历史很久,是1956年瑞典矿物学家克朗斯铁蒂(F,A,F,Cronstedt)发现,因其加热时冒出水蒸汽,所以用希腊语给它起个名字叫“沸腾的石头”(Zeolite),过去曾考虑过用天然沸石作离子交换剂或吸附剂使用,因其纯度低,在利用上受到很大限制。1940年英人白乐(Barrer)首先研究合成沸石,进入50年代后受其影响的伯瑞克[D,Breck(Ucc)]等人终于将合成沸石工业化生产成功。当时Ucc公司的林德事业部(Linde Div)所出售的合成沸石,主要有A型,X型,Y型,L型
1985 Vol. 2 (3): 58-65 [摘要] ( 1263 ) [HTML 0KB] [ PDF 0KB] ( 8 )
66 梁珍成;秦永宁;廖巧丽;
烧结型轻油制氢催化剂中MgO和NiO形成MgNiO_2固溶体的研究
烧结型制氢催化剂中Mg和Ni组份以什么形式的物相存在,对催化剂的性能有影响。由于MgO和NiO易形成MgNiO_2固溶体,且它们的X射线衍射数据很相近,一般分析难以确定。本文通过X射线衍射法分别对用共沉法和干混法制得的MgO-NiO体系样品与催化剂样品进行对比试验,测定了这些样品中MgO和NiO对应的高角衍射区(420)衍射峰及衍射角位置的变化。并与粉末衍射卡片的MgNiO_2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由实验结果可得,共沉法制的MgO-NiO体系和催化剂的样品经不同温度处理时,其(420)衍射都只有一个峰,所对应的衍射角2θ与MgNiO_2固溶体的2θ值相一致。而干混法制的MgO-NiO体系,无论是未煅烧还是经煅烧的样品,都有两个对应于MgO和NiO的衍射峰,且向处于中间位置的固溶体峰靠拢。说明催化剂在热处理过程中,Mg、Al复盐分解成MgO和NiO的同时就开始形成固溶体,且随温度增高其晶型逐步完善。证实了在共沉法制备条件下制氢催化剂中的MgO和NiO形成了MgNiO_2固溶体。
1985 Vol. 2 (3): 66-71 [摘要] ( 1502 ) [HTML 0KB] [ PDF 0KB] ( 7 )
72 A.A.Casfro;潘履让;
石脑油重整催化剂制备中H_2PtCl_a和HCl在Al_2O_3上的竞争吸附
H_2PtCl_6沉积在Al_2O_3小球上以制取0.38%Pt催化剂时,研究了HCl的竞争吸附作用。测定了浸渍溶液中HCl浓度不同时,Pt和Cl表面浓度的半径分布图谱。低HCl浓度,Pt不能完全渗透到小球内部,而当Cl的分布谱增加时,Pt的分布谱明显减少。高HCl浓度时,两个分布谱无差别。以快速扩散吸附及H_2PtCl_6和HCl为不可逆吸附做基础,用数学模型解释了上面得到的结果。
1985 Vol. 2 (3): 72-77 [摘要] ( 1426 ) [HTML 0KB] [ PDF 0KB] ( 6 )
77
农药分科学会举办“化工职业病防治讲座”
<正> 根据化工部要加强现场抢救的培训工作精神和广大职防人员的要求。化工学会协助农药分科学会于7月3日至12日在山东省烟台市举办了“化工职业病防治讲座”。来自湖南、湖北等九个省市86名职防人员参加了学习。这次讲座在烟台科协,学会部的大力支持下按计划完成了任务。学会邀请了从事化工职业病防治工作多年的著名老医务工作者讲授,讲座共分三个单元,根据化工职业病的共性,特性,分门别类的讲述了临床经验和急性中毒抢救措施,以及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理和急救措
1985 Vol. 2 (3): 77-77 [摘要] ( 1296 ) [HTML 0KB] [ PDF 0KB] ( 7 )
版权所有 © 化学工业与工程编辑部
地址:天津市海河教育园雅观路135号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50A305,邮政编码:300350
电话:022-27406054   E-mail:hgbjb@t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