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与工程
 首页 |  在线投稿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出版伦理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化学工业与工程
 
在线办公系统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论文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8年 25卷 5期
刊出日期 2008-09-15

论文
374
《化学工业与工程》期刊简介
2008 Vol. 25 (5): 374-374 [摘要] ( 1349 ) [HTML 1KB] [ PDF 354KB] ( 1570 )
377 王帮臣;刘明言;
大孔树脂膨胀床的膨胀特性及液相轴向混合性能
以AB-8大孔树脂为固相,对膨胀床的膨胀特性及流体混合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直径范围的颗粒的膨胀性能可用Richardson-Zaki方程描述。在一定的膨胀比下,液含率随着轴向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存在较明显的不均匀分布。在一定的固定床高度下,液体轴向分散系数随着表观液速的增加而增加,轴向分散系数在0.5×10-5~5×10-5m2/s。
2008 Vol. 25 (5): 377-381 [摘要] ( 1772 ) [HTML 1KB] [ PDF 251KB] ( 2152 )
382 赵晓静;刘宗章;姜浩锡;张敏华;
1,4-丁二醇脱氢与顺酐加氢耦合催化剂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配比的Cu-Zn-A1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利用XRD和TPR等表征技术及活性评价考察了催化剂各组分配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对各组分配比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Al的摩尔分数为20%,Cu/Zn摩尔比为0.5~2.0时,Cu-Zn-Al催化剂在常压下耦合法制备γ-丁内酯反应具有良好的活性。XRD表明灼烧后未经还原的催化剂活性组分为CuO。通过XRD、TPR及BET表征发现,适宜的Cu/Zn摩尔比可以提高催化剂比表面积,使CuO具有较高分散性及高的还原性能,从而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
2008 Vol. 25 (5): 382-385 [摘要] ( 1922 ) [HTML 1KB] [ PDF 274KB] ( 2596 )
386 秦新超;马智;何新炎;
预硫化的LaCoO_3催化剂结构与性能
研究了钙钛矿LaCoO3和经过预硫化的LaCoO3的催化还原脱硫性能,发现预硫化的催化剂可显著降低起始反应温度和最高转化温度。经XRD分析表明催化剂为La2O2S、CoS2、La2(SO4)3和La2O3混合物相,并对催化剂的硫化过程的物相变化进行了分析。
2008 Vol. 25 (5): 386-388 [摘要] ( 2433 ) [HTML 1KB] [ PDF 280KB] ( 2681 )
389 刘咏;吕世军;郭睿威;
双釜连续法合成高固含低粘度聚合物多元醇
采用双釜连续法合成了高固含聚合物聚醚多元醇(POP),研究了各种操作因素对聚合物多元醇性能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合成出固含量45%,粘度为4 900 mPa.s(25℃)的聚合物多元醇产品。用动态光散射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不同工艺下POP产品分散相粒子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采用双釜连续聚合工艺在增加聚合物多元醇产品分散相粒子粒径分布同时,又能增加平均粒径,从而能有效降低高固含聚合物多元醇的粘度。
2008 Vol. 25 (5): 389-393 [摘要] ( 1784 ) [HTML 1KB] [ PDF 283KB] ( 2371 )
394 兰天路;朱宏吉;李少白;
纤维素酶-微波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工艺
采用纤维素酶-微波联合提取虎杖中的白藜芦醇。利用正交试验分别优化白藜芦醇的酶法提取工艺和微波提取工艺。酶法辅助提取白藜芦醇的适宜提取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0℃、pH值为5.0、纤维素酶与虎杖粗粉质量配比为1∶500、酶解时间为90 min,比传统乙醇提取法提取收率提高2倍;微波辅助醇提白藜芦醇的适宜提取条件为:以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溶液为提取剂,料液质量比为1∶20,在510 W功率下微波1.0 min,比传统乙醇提取法提取收率提高近3倍;利用酶微波结合提取白藜芦醇,酶解30 min,510 W功率下微波10 s,提取收率提高3倍,缩短了提取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纤维素酶酶解后进行微波处理的工艺路线可有效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
2008 Vol. 25 (5): 394-398 [摘要] ( 2011 ) [HTML 1KB] [ PDF 235KB] ( 2834 )
399 周林;谭欣;赵林;柳士鑫;
可见光响应的Fe~(3+)修饰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氮氧化物研究
为了在光催化转化氮氧化物的反应中利用可见光,以Fe(NO3).9H2O作为Fe3+源,采用浸渍的方法,制备了Fe3+修饰的纳米TiO2。经XRD分析表明,搀杂和煅烧过程没有改变TiO2的晶型。由XRD和XPS图谱可知,Fe3+在TiO2表面形成Ti—O—Fe键。催化剂的UV-Vis漫反射光谱显示,Fe3+修饰TiO2催化剂的吸收光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红移,在可见光区有一定的吸收。Fe3+修饰TiO2催化在蓝光照射下对NOx有一定的转化而且在模拟自然光下NOx的转化效率也有所提高。合适的Fe3+修饰量对修饰过程非常重要,Fe3+/Ti4+摩尔比为0.2%并在600℃下煅烧1.0 h的催化剂在可见光下转化NOx的活性最高。
2008 Vol. 25 (5): 399-403 [摘要] ( 3348 ) [HTML 1KB] [ PDF 237KB] ( 2332 )
404 李进;白姝;
胆固醇配基色谱在蛋白质复性中的应用
以三聚氯氰为连接臂,采用两步法将疏水配基胆固醇修饰到交联琼脂糖(Sepharose)介质上,构建了胆固醇配基色谱。以溶菌酶(Lys)为模型蛋白,考察了胆固醇配基色谱的复性效果,并研究了流速、上样质量浓度和上样量对色谱复性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溶菌酶复性的最佳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当溶菌酶上样量为1.00 mL,介质含0.25 mg溶菌酶时,在0.02 mL/min操作流速下进行吸附-洗脱复性,其最终蛋白收率和活性收率分别为96.3%和91.4%,有效促进了溶菌酶的复性。
2008 Vol. 25 (5): 404-408 [摘要] ( 1575 ) [HTML 1KB] [ PDF 280KB] ( 1805 )
409 张佩琴;蔡邦肖;
新型PVA/PA复合膜的运行工艺对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聚乙烯醇(PVA)/聚酰胺(PA)复合膜渗透汽化(PV)分离异丙醇(IPA)/水混合物时运行工艺的影响,模拟了渗透通量(J)预测方程。结果表明,PVA/PA复合膜在料液中w(IPA)%在0~95%范围内或在25℃~100℃的操作温度范围获得的渗透液中IPA含量[w′(IPA)]都小于1%,J随料液中w(IPA)%的下降或操作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分离性能预测方程的拟合结果与试验数据有良好一致性。在室温条件下,经过90 d的间歇运行或经过120 d的长期贮存后,PVA/PA复合膜的分离性能稳定,在IPA/水混合物的共沸温度80.4℃运行时的J为73.1 g/m2.h,渗透液中的水含量[w′(H2O)]都大于99.5%,展示了其在食品、生物、制药和化学等工业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08 Vol. 25 (5): 409-413 [摘要] ( 1748 ) [HTML 1KB] [ PDF 261KB] ( 2185 )
414 郭泽军;李会鹏;沈键;亓玉台;
非离子石蜡乳液的研究
选用Span-80、Tween-80和硬脂酸为52#石蜡复配乳化剂,考察了乳化剂的HLB(亲水亲油平衡)值、乳化剂用量、乳化温度、乳化时间、乳化水用量等因素对石蜡乳化的影响;确定了适宜乳化工艺条件:HLB值为10.385、乳化剂用量为乳液质量的9.80%、乳化温度为75℃、乳化时间为55min和乳化水用量为乳液质量的71.11%。在该条件下可制得稳定的石蜡乳液。
2008 Vol. 25 (5): 414-418 [摘要] ( 2026 ) [HTML 1KB] [ PDF 249KB] ( 2927 )
419 于朝生;林韡;郑晓峰;李德君;郑传志;谢劲;李斌;
自制氨基磺酸催化合成2-苯基苯并咪唑
用自制的氨基磺酸作催化剂,以邻苯二胺和苯甲醛为原料,在无水乙醇溶剂中,反应合成2-苯基苯并咪唑。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氢核磁共振仪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在m(氨基磺酸)/n(邻苯二胺)为4.0 g/mol、n(邻苯二胺)/n(苯甲醛)为2.5、反应温度85℃和反应时间3.0 h的适宜条件下,产物收率最高达到71.8%。
2008 Vol. 25 (5): 419-423 [摘要] ( 1903 ) [HTML 1KB] [ PDF 268KB] ( 2428 )
424 白鹏;陆春宏;田野;于鲤铭;
萃取、共沸精馏技术联用回收废液中的醋酸
针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稀醋酸溶液难以回收高纯度醋酸的问题,首先采用乙酸乙酯和苯的混合溶剂萃取浓缩稀醋酸溶液;再通过精馏蒸出溶液中的萃取剂和部分水;最后采用乙酸丁酯作为挟带剂,用共沸精馏法分离得到醋酸。得到的醋酸质量分数达96.84%,回收率达84.97%。对工业化回收稀醋酸溶液中的醋酸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008 Vol. 25 (5): 424-427 [摘要] ( 2007 ) [HTML 1KB] [ PDF 197KB] ( 2492 )
428 李本祥;董新荣;
涡轮喷射混合器中错流射流混合性能研究
采用示踪法研究了涡轮喷射混合器内错流射流混合特征。探讨了射流的流动状态如射流的附壁效应、穿透率、动量比及雷诺数等对混合的影响,并对混合时间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涡轮喷射混合器是能够满足混合均匀度要求高、介质体积比高和喷嘴能有效防堵的快速混合装置。
2008 Vol. 25 (5): 428-431 [摘要] ( 4363 ) [HTML 1KB] [ PDF 238KB] ( 1981 )
432 郝建新;高现文;高鹤明;
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PEMFC的数值模拟
由于燃料电池内的环境是高度反应性的,因此,很难在电池运行时进行许多详细的在线测量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电池内复杂的流动结构、化学组分的传递过程、优化水、热管理以及缩短电池的设计和优化周期,这些信息常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工作来寻求。在建立了二维全电池模型的基础上,在COMSOL Multiphysics 3.3a环境下对全电池的内部电流密度、气体流速、气体压力和含水量等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得出在模拟条件下,最大电流密度为9 027 A/m2、最大气体流速为0.7 m/s。
2008 Vol. 25 (5): 432-437 [摘要] ( 9110 ) [HTML 1KB] [ PDF 328KB] ( 4228 )
438 田野;白鹏;于鲤铭;陆春宏;
双塔串联中间储罐液相交换精馏操作及模拟
提出了一种用中间储罐来实现双塔串联液相交换的操作方式,可以用来分离相对挥发度小的物系或是热敏性物系。通过对乙醇-异丙醇物系的分离试验,验证了该操作方式的可行性,并且构建了全回流过程和塔间液相交换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和与试验结果对比,论证了该模型能比较真实地模拟双塔串联中间储罐液相交换过程。
2008 Vol. 25 (5): 438-442 [摘要] ( 4532 ) [HTML 1KB] [ PDF 245KB] ( 2102 )
443 任鹤;董群;王鉴;
MoVTeNbO催化剂的研究新进展及展望
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丙烷氧化制丙烯酸反应机理的研究,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MoVTeNbO的研究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制备MoVTeNbO催化剂的几种新方法和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组成变化和催化剂中活性相组成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2008 Vol. 25 (5): 443-447 [摘要] ( 3453 ) [HTML 1KB] [ PDF 313KB] ( 2916 )
448 黎水宝;薛屏;
化学-酶催化动态动力学拆分工艺中多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利用外消旋体进行化学-酶催化动态动力学拆分是制备单一手性化合物的有效手段之一。论述了近几年用于动态动力学拆分工艺中的固定化脂肪酶和固相外消旋化多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过渡金属配合物、酸性β-沸石和酸性树脂等固相外旋消化催化剂与固定化脂肪酶配伍,用于化学-酶催化动态动力学拆分工艺的催化效果。
2008 Vol. 25 (5): 448-454 [摘要] ( 2038 ) [HTML 1KB] [ PDF 347KB] ( 2872 )
455 吴冰;沈健;冯健;
2-叔丁基对甲酚合成进展
2-叔丁基对甲酚是一种有机中间体,在有机合成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2-叔丁基对甲酚的需求逐年递增,人们为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对目前国内外2-叔丁基对甲酚的合成方法及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
2008 Vol. 25 (5): 455-458 [摘要] ( 1677 ) [HTML 1KB] [ PDF 245KB] ( 2147 )
459 刘康;贾青竹;王昶;
生物质热解技术研究进展
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通过热解实现生物质高效转化是一种前景广阔的工艺技术。生物质热解技术是把低能密度生物质能转化为高能密度产物以及高附加值化学品的一种新型生物质能利用技术。论述了国内外对热解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生物质的热解机理,并且指出了热解技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2008 Vol. 25 (5): 459-464 [摘要] ( 2036 ) [HTML 1KB] [ PDF 414KB] ( 3441 )
465 钱胜华;张敏华;董秀芹;姜浩锡;
影响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工业化的原因及对策
超临界水氧化(SCWO)技术是处理难降解、有毒有机废物的一种新型绿色、高效技术。近年来该研究领域十分活跃,但工业化进展缓慢。基于上述现状,本文在介绍SCWO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研究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技术难题,探讨了影响其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及可能的对策。
2008 Vol. 25 (5): 465-470 [摘要] ( 2911 ) [HTML 1KB] [ PDF 366KB] ( 2766 )
470
亚临界、临界和超临界
2008 Vol. 25 (5): 470-470 [摘要] ( 1437 ) [HTML 1KB] [ PDF 37KB] ( 1329 )
471
《化学工业与工程》来稿须知
2008 Vol. 25 (5): 471-471 [摘要] ( 1240 ) [HTML 1KB] [ PDF 149KB] ( 1442 )
版权所有 © 化学工业与工程编辑部
地址:天津市海河教育园雅观路135号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50A305,邮政编码:300350
电话:022-27406054   E-mail:hgbjb@t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